发布时间:2022-01-12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别名红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南麓的阅马厂北端,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坐北朝南,布局为“山”形,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主楼两层。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遗存有都督府会议厅、黎都督起居室、卫官室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武昌首义体现了为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建设新社会的建设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61年3月4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宣统元年(1909年),湖北省咨议局大楼始建。
宣统二年(1910年),湖北省咨议局大楼建成。
孙中山与督府军政人员合影(1912年4月)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 ;10月11日,革命党人和起义士兵在在湖北省咨议局大楼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推举原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的统领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11月9日,宋教仁在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主持起草了《鄂州临时约法》,这份约法成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的蓝本。
1912年4月,孙中山访问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在会议厅发表演讲,并在后花园与都督府军政人员合影。
民国三年(1924年)1月—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军总政治部和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设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院正前方建孙中山铜像。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武汉会战中,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议员公所毁于日军炮火,仅存东南角楼、东边部分残墙。
1949年,武汉解放后,第一届湖北省委曾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1979年,宋庆龄为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题写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方匾额,分别悬挂于大门和主楼上端。
1981年10月,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并向公众开放 。
2011年,复原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鄂军都督府旧址,西配楼陈列史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整体对外开放。
2014年,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史迹陈列从西配楼移至修葺后的议员公所。
2021年7月20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封闭大修。修缮工程是该馆建馆以来主楼较大的一次维修,有效消除旧址主楼的安全隐患。历经70多天修缮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主楼,于2021年10月1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遗存有都督府会议厅、黎都督起居室、卫官室、顾问官室、秘书官室、收掌员室、军事会议室、参谋部、各部稽查长室、总监察长室、民政部、军令部、军务部、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室、都督会议室等。
都督府会议厅
都督府会议厅,主席台正中布置铁血十八星旗(中华民国陆军军旗),寓意为全体汉族同胞团结起来,以“铁血精神”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黎都督起居室
黎都督起居室,位于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二楼东端,正对侍卫官室;黎元洪原为清湖北新军第21混成协统领,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大都督,黎元洪不愿就职,革命党人即将其安置于该室,由侍卫官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
卫官室
卫官室,正对黎都督起居室,侍卫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都督的安全保卫及饮食起居。
顾问官室
顾问官室,顾问官由都督聘任,其职责是备都督咨询并自行建议,赞襄军政,一批革命党人和前清咨议局议员曾被聘为都督府顾问官。
秘书官室
秘书官室,秘书官是都督的重要办事人员,由都督自行任用,其职责是分理都督府文书,保管文书关防,都督府的主要文件、公告、照会等均由秘书官起草,革命党人宋教仁曾在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临时约法》。
收掌员室
收掌员室,收掌员掌理都督府文书收发工作。
军事会议室
军事会议室,是都督府召开军事会议的专门场所,许多重大军事决策在此形成;阳夏保卫战中,黄兴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
参谋部
参谋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其职责为辅佐都督,制定作战计划。都督府草创之际,军民大政,参谋部主持最多。
各部稽查长室
各部稽查长室,各部稽查长由起义人员公推,都督委用,其职责是稽查各部及各行政机关,稽查各军队,参与重要会议和人事安排,处理特殊事务,革命党人蔡济民曾出任此职 。
总监察长室
总监察长室,总监察长在开始组织起义机关诸人中推选产生,其职责是监察鄂军都督府各部用人及行政事宜。资深革命党人刘公出任此职。
民政部
民政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原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曾出任民政部改称政事部时的部长。
军令部
军令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主要职责为秉承都督命令,发布军令,调遣军队。旧军官杜锡钧曾出任军令部长。
军务部
军务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主要负责军务行政、军队后勤工作。革命党人孙武、蒋翊武、张振武曾分任军务部正、副部长。
传达员室
传达员室,传达员负责都督府来访者的安排接待事务。
外交部
外交部, 是鄂军都督府所设置的九部(依次为军令、参谋、军务、内务、外交、理财、交通、司法、编制)之一,主掌外交行政事宜,革命党人胡瑛曾任部长。鄂军都督府开始在军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军政府的职权,该部的成立是鄂军都督府开始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的标志之一 。
都督会客室
都督会客室,是黎都督会客的专用场所,1912年4月孙中山访鄂期间,曾以此为会客室,接见湖北军政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代表。
都督会议室
都督会议室,有别于一楼的会议厅和二楼的军事会议室,规模居中,主要用作都督主持召开的各种军政会议的场所,黎都督有时也在此接见来访者。
阅马场孙中山铜像
阅马场孙中山铜像,位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门前,孙中山身着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左手持有礼帽,右手手握拐杖,面南庄严肃立。
2021年3月,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门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为“山”形,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红墙红瓦,砖木结构,面阔73米,进深42米,主楼两层,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楼,呈欧州古典建筑风格,主楼后建有议员公所,两侧各有一排红色平房,正前方出口处装有铁栅大门,大门两侧为门房,由上半部装有铁栅的红色矮墙自门房两侧平伸,与左右平房连接,围成方形院落,院门外正前方有孙中山铜像。
民国之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红楼(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则被尊称为“民国之门。
红楼(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记载了辛亥革命的足迹,体现了为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建设新社会的建设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成为旅游景点,更是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