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记十堰市竹溪县“诗奶奶”李军
在鄂西北秦巴山区有一位老人,为报答恩情,她用善良关爱着山村的留守儿童,用感恩演绎出人间真情。退休后的她返回家乡--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倾囊创办起留守儿童之家“经典100悦读社”。6年多来,“经典100悦读社”由1家书屋发展到13家,遍布7个乡镇、13个村,累计关爱帮扶2000余名留守儿童。她就是:退休党员--“诗奶奶”李军。李军祖籍陕西,9岁丧父,迫于生活,母亲带着李军兄妹五人,辗转来到湖北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定居。李军的母亲白天勤劳苦做,晚上教孩子识文断字,用“信德守义”传承家风,用“厚德行善、助人为乐”引导儿女做事做人。家庭的贫困,让年少的李军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在家。懂事的她,一边用瘦弱的身体为母亲分担生活压力,一边在母亲教诲下坚持自学基础文化。1971年,李军被推荐到黑龙洞村小学当民办老师,她发奋、感恩,凭着勤奋扎实的工作业绩,又被推荐上了师范学校,继而又在工作中完成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进修学习。从民办教师、中学语文老师到县教育局教研室再到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副主任,她总是勤勤恳恳工作,直到2010年退休。浓浓乡愁谁来解?化作春泥更护花。2015年,李军毅然决然放弃城市安逸的退休生活,回到当年收留他们一家的黑龙洞村,用满腔热血报答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帮助乡亲们实现早日脱贫的梦想。黑龙洞村地处偏僻,全村1300人中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就有460人,留下大批留守儿童。李军看到这些孩子们放学后不是玩手机,就是在泥堆里打闹,很是揪心。她深知文化才能让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在家族诵读经典的启发下,她把自己家的屋子腾出70多平米,和兄妹共同筹资,置办桌椅购买儿童读物,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经典100悦读社”,免费让留守儿童来这里接受《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唐诗300首》等经典教育。要想真正把这些孩子从野外拉回书本,光靠讲课、诵读经典原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激发个人兴趣入手。李军把孩子们按年级分成两个班,选拔班长和学习委员,根据签到次数、阅读次数,给予一定奖励,让孩子们慢慢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表扬鼓励、兴趣激发,有的孩子为了每周的评比,晚上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诵读,这些留守儿童把诵读经典看成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她还把经典阅读作为乡村振兴的桥梁,向周边村民发出号召:凡6至12岁的孩子,均可到“经典100悦读社”免费接受课外辅导,表现优异者不仅可享受奖品、奖金,还可由李军兄妹资助其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此外,她先后招募志愿者近百名,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李军经典100悦读志愿服务队,其中固定志愿者老师15名,在志愿服务队孜孜不倦地教导下,这13个村有30多名学生考取重点大学。6年多来,李军和她的弟妹们共同投资5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助20余万元,用于留守儿童的诵读、教育活动,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李军的经典100悦读志愿服务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弘扬,各乡镇、行政村建立了安幼养老中心300余家,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社会问题。李军还主动“认领”村里的两户贫困户,依托黑龙洞水库优美风光,帮助他们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带动5名贫困群众就业;经常深入村镇、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余场次,好家风好家训20余场,移风易俗30余场次。莫道槡榆晚,为霞尚满天。李军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湖北十大新乡贤”、“十堰十大好人”、“十堰市优秀党员”及“感动十堰”提名奖。2020年被评为“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荆楚楷模”,获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入围2020、2021年“中国好人”榜。由她创办的“经典100悦读社”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湖北三十佳乡村书屋”。我心归处是吾乡,家乡是岁月长河中最美的画卷。万千荣誉远不及家乡孩子们亲切地一声“诗奶奶”,万千美景远不及家乡孩子们朗朗的书声。李军传承经典,浇灌留守儿童“向阳花开”,用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添注智慧力量。我们相信,有李军这样的文化能人、榜样党员,孩子们将走得更高更远。
一位奔走在抗疫一线的“四员”老教师
一位奔走在抗疫一线的“四员”老教师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新洲区仓埠街项山村65岁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周天平冲锋在抗疫一线,甘当“四员”的事迹令人交口称赞。主动当好疫情调查员。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周天平主动请缨参加战斗。为有效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工作,他主动与村干部一起深入10个自然湾设路卡、测体温、入户查,共排查386户1576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做好疫情宣传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周天平老师晚上自学、白天讲学,主动深入到村民中发传单、送资料、贴告示,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做好防控工作,不聚集、不信谣、不传谣,周天平老师还亲自登门给高龄老人做思想工作。配合当好生活服务员。封村隔离期间,周天平老师与村“两委”一道,有序组织其他志愿者帮助386户村民购买生活必需品,代购登记、调度、联系配送,事无巨细、逐一服务到位。回归重做学习辅导员。受疫情影响,中小学生无法正常开学,周天平老师发挥自己从教30余年的经验优势,主动帮助村里194名中小学生完成课业,主动帮助他们化解学习难题。在村级范围内,整合教学资源优势帮助因现实原因无法上网课的十几名留守学生辅导功课,送学上门,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周天平老师常说,尽管疲惫,但能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内继续发挥一个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觉得意义非凡。项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兵感慨地说:“我们小时候,周天平老师教我们学知识、教我们立德做人,现在我们当村干部时,无论是平常,还是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周天平老师又是我们最得力的‘参谋’和助手。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新洲区仓埠街关工委供稿)
夕阳红演绎红安红——记红安烟草关工委名誉主任阳继明
将军故里,倒水河畔,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满头银发、背部微驼的老人活跃在青年学生中间,和他们谈理想、话人生,讲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这位可敬的长者,就是红安烟草关工委名誉主任阳继明同志。“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因素、第一动力,我们要把教育培养人才的责任放在心上、把担子杠在肩上、把具体落实在日常行动上。”阳老经常这么说。“老当益壮宣讲红安精神”“青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强则国强”。要想一个国家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提高青少年的德、智、体、能全方位素质是关键,谁抓住了教育,谁就能赢得未来。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阳老用对党、对国家民族、对家庭负责的态度,把红安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真情化作夕阳红,他总是身先士卒宣讲红安精神。他常讲,红安是革命的圣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1958年,毛主席殷切叮嘱红安党员干部,要保持红安永远红。2010年元月,习近平同志视察红安时指出,红安过去叫黄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从1923年建立党组织以来,直到解放的27年间,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从未间断,值得研究!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明代思想家李贽,明代文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经济学家张培刚和历史学家冯天瑜等一大批名臣学士。讲到高潮时,老人常常高呼:红安如果失去红色,怎么对得起牺牲的14万多先烈?红安如果不脱贫,我们又怎能对得起他们?又怎么能完成烈士的未竟事业呢?他们的鲜血不是白流了吗?只有记住祖国母亲和红安的过去,才能建设好中国和红安的未来。你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并做到多远的将来,这些都是阳老的信仰和初衷。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会给多人带来幸福,出了一个失足青年,会给多人带来伤痛。在复杂社会情况下,人学坏容易学好难,要想青少年学好不变坏,就得抓紧正面教育,不断有正面典型、好的榜样,让他(她)们学;不断有“老人言”讲给他们听。常听老人言,逐渐成新贤。在和平环境出生的,在富裕中长大的孩子们,有一部分人被娇生惯养,他们怕吃苦、不爱劳动,无生活自理能力,不勤奋学习,不懂得感恩,把一个好端端的家庭折腾得不像样子。阳老抓住机会进行教培,为的就是让青年人少走弯路,不走邪路。人活着,得明确自己的责任,得有坚定的信仰。信仰、责任心可促我们创造奇迹。一个无信仰、无责任心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真正的人。作为有53年党龄的老党员,阳老会关注社会的噪音,听到人们的呼声甚急,并为此努力抓紧帮教不停息。“朴诚勇毅培育红色后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阳继明用自己的退休工资打印《俱进家报》和《“关工”月刊》(以下简和“报”“刊”),每年开支3000余元。不知情者以为出“报”“刊”可以挣钱,知情者说:“阳老,你这是何苦呢,无收入,搞义务劳动,反而要贴钱,这何必呢?”。阳老说:“白发人间宝,黄金水上漂,只要我做的事有意义有作用”。因为写稿、编辑、校对、送发全是阳老一人承担,得花去他大量的宝贵时间,他把头写晕了,眼写花了,颈写痛了,腰写驼了。有时得起早,有时得睡晚,有时不能按时就餐等等。每出一期刊物前,阳老要看很多书报杂志,准备很长时间,但他仍乐此不疲。二十八年来,阳老已出《关工月刊》374期、《俱进家报》435期、办黑板报121期、《知识荟萃》、《健德综料》150期,几百万字。省某电视台和县“关工”委的同志到阳老家要采访他,硬是被阳老谢绝了。在阳老的言传身教和精心培育下,红安烟草青年工作积极的多了、消极怠工的少了,自学政治业务的多了、虚度光阴的少了,遵章守纪的多了、自由散漫的少了。原永佳河镇烟草批发部职工夏某不安心基层工作,阳老多次跟他交心谈心,使他深刻理解先辈们“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革命精神,在阳老的教育下,终于进步了,服从组织领导和工作需要,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公司女青年刘某开始表现落后,受到领导的批评,阳老亲自找到她,为她宣讲徐正修的英雄事迹,丈夫、儿子为革命牺牲,她仍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革命不中断,董必武亲自为她写诗赞扬。刘某听后非常惭愧,迅速认识到自身不足,决心努力改正,在阳老的关怀下,先后入团入党,成了公司的骨干。公司两个男青年李某和张某因公司改革,网建合并,他们从正职降为副职,又由副职降为职工,思想上有些想不通,阳老听说后,迅速找到他们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用老红军方和明的故事来教育他。他说,红军团长方和明卸甲归田当农民,填残废证时叫他报职务,他说是“战士”,旁边人说他当这多年兵起码是排长,就填排长,方和明硬是要填“战士”。直到八年后参加全省烈军属劳模会,武汉军区负责人见到他说:“你过去当团长是战斗英雄,现在当农民又是劳动模范,真正保持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啊!”经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红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红军团长,与县委书记同级别,是个大官呀!”方和明儿时伙伴质问他:“八年来你怎么连个气都不跟我们透呢?“”方和明说:“透什么气呢?革命工作,组织叫上就上,叫下就下,有职务也不能当官做教父,没有职务也不能卸革命工作重担”。阳老说:“比起方老,我们今天工作环境、条件该好了多少?起码生命有保障吧!无论当什么角色,我们不应愉快的工作吗?比起前辈,我们还有什么想不通呢?”李某和张某觉得阳老讲的有道理,他们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老团长方和明,去掉不良习惯,努力工作。“持之以恒甘当红色传人”阳继明虽年近古稀,仍担任红安烟草系统关工委名誉主任,“三线”干部发挥着“一线”的作用,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多年来,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去,带领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工委的部署和指示,赢得了同级党委、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调动起各成员单位及广大老同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开创了红安烟草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已达60 多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勤于实践 注重实效,是阳继明同志工作作风的一大特点。他身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虽经受疾病折磨,仍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 “发现典型、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召开一次现场会,靠典型引路推动全县烟草系统的全面工作。老婆心疼地劝他,他却说:“谁叫我是党员呢”?2000年,为了健全组织网络,发展基层组织,壮大会员队伍, 他主持召开了全县烟草系统关工委组织建设现场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关工委组织建设。为了救助农村贫困学生,防止其辍学,他率全县烟草系统关工委在七里坪镇召开了捐资助学现场会,捐资20多万元救助失学儿童。担任关工委名誉主任以来,阳继明更是退休不退岗,他儿子在外工作,老婆带孙子,自己又有糖尿病,一个人在家里里外外一把手,儿辈劝他享天伦之乐,他却放不下肩上的担子。在他的带领下,红安县烟草的关工工作有声有色,各项工作开展生动活泼。发动学生攻读贤文,开展《放飞中国梦》演讲比赛;组织“五老”到黄麻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医生为精准扶贫驻点村60岁以上老人体检;组织老年人巡逻放哨防止学生溺水;请中国教育报告团为师生和家长作道德教育报告,850多人参加听讲,教师、学生和家长互学互动,场面感人至深,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全国精准扶贫攻坚占打响以来,阳继明老人先后200多次来到烟草所驻的扶贫村开展文明新风和道德讲堂教育活动,他以红安的红和自己的“夕阳红”教育着下一代,影响着全村村民,他常说:“脱贫致富光荣,争当贫困户可耻”,在他的影响下,全村50多户贫困户都积极努力,成为激发内生动力的典型。
"五老"志愿者之歌
孝感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周明祖 我们是美丽故乡的“五老”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的快乐长者讲述天仙故事传承孝感动天美德 是为我们代代颂扬的大爱情节 我们是各行各业的“五老”志愿者 来自光荣岗位的健康长者 笃定特色道路 传承先辈红色基因 是为我们代代烙印的不变本色 我们是伟大时代的“五老”志愿者 来自肩负使命的幸福长者 民族伟大复兴 传承大中华正能量是为我们代代追梦的强国伟业 我们是忠诚坚强的“五老”志愿者 来自不忘初心的慈祥长者 守望着下一代传承共产主义理想 是为我们代代奋斗的终身职责啊!代代奋斗的终身职责! (此歌曲由周明祖作词,陈永新谱曲,红叶合唱队演唱)
振兴乡村发余热 茶园河畔夕阳红--记黄冈市关工委主任易茂先
岁末年初,屋外寒潮滚滚,屋内暖意融融。黄耀华正在家里忙碌着,小院一角的水池上,自来水从水龙头喷涌而出。“好足的水量,蛮大的水压。”黄耀华情不自禁地说开来,“我们能吃上这么好的水,多亏易老的倾情帮助。”黄耀华是湖北英山县金家铺镇茶园村的一名老党员,他口中的易老,是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易茂先。为探个究竟,2020年12月29日,笔者一行慕名前去采访。在黄耀华的带领下,我们走进易茂先主任在茶园村的家。一个简朴的农家民房里,易主任精神矍铄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从1969年到1974年在茶园村当党支部书记,后来成长为国家干部,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没忘记生我养我的茶园村。”茶园村地处英山县西河中游西边,和罗田县交界,全村312户966人,2015年以来的精准扶贫中,108户贫困户263人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呈现在眼前辉煌战果,易主任记在心里、喜在脸上,自2020年4月他离开城市回到茶园村老家,居住至今。“易主任回来后,并没有休息,他以一名老党员、老长辈的身份,帮助我们村解难题、指导工作......”茶园村村主任金惠平说到回乡的易茂先,是一个劲地点赞。原来,茶园村既有河畈,又有山头。一、二、五、七4个小组43户住在山头的农户,秋冬季出现用水困难。易茂先主动带领村干部,向上争取15万元资金,增加水源、健全管理,彻底解决了困扰干群多年的忧患。回乡以来,易茂先总是村前村后看、东家西家走。村民叶树华家他格外关注,因为叶树华自幼残疾,是在他眼皮底下长大的,其虽有残疾但意志坚强。3年前种下了一亩多面积的猕猴桃,去年开始挂果,可产量不佳。为此,易茂先联系了他在杨柳湾镇工作时,认识的猕猴桃种植专家吴定明,前来把脉问诊。今年,在专家的建议下,叶树华不施化肥,而用苞茅、红糖发酵的生态肥,到秋天个头饱满、大小均匀的猕猴桃,挂满了枝头。采收以后,总产量超过1万斤,这种无公害的绿色水果,在市场上很是走俏,叶树华因此实现增收幅度再提高。打赢了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易茂先不禁眉飞色舞,他建议茶园村应多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并列举湾里两户家常养鸡的不同结果,说得在场的村妇联主席段晓青,连连点头。段晓青介绍,村里今年已举办各种培训10多场次,有效破解了村民种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看到茶园村不少山田山地,荒芜了长满苞茅,易茂先感到很可惜。他通过查网络、看资料,得知苞茅可以变废为宝利用起来,其嫩的粉粹后,富含高蛋白,是养猪养牛的“上好佳”饲料;其老的发酵后,用作生态肥料,铺撒到田间地头,能促进作物提质增效。这些荒芜的土地,在易茂先眼里是大有用处的。他调查了解后,完全能够用来发展虎杖、石菖蒲等药材产业。这两项产业市场前景好、活力强,目前正在茶园村党支部的带动下,百亩面积的药材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为了让村民早日走上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易茂先在村里率先响应金家铺镇党委政府关于“能人回乡、老干回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倡议,发起成立了乡村振兴学习小组,带领村民宣传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村民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村党支部村委会也把能人回乡、老干回乡当做最宝贵的助力乡村振兴资源,最靓丽的名片,和回乡老干部共同谋划乡村振兴大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易茂先也乐意发挥余热,造福乡邻。行走在茶园村的田野阡陌间,放眼远望,山上葱茏山下翠绿,一派和美的景象展现开来。金家铺镇党委书记邬鹏程满是感慨地说:“易主任情系桑梓,心如朝阳,给我们推进乡村振兴,添加了强劲动能。”正如全国文明村——金家铺镇龙潭河村思想道德协会会长冯树民说的“谁言朽木不可雕,晒干尚可当柴烧;点燃乡村振兴火,村民致富乐逍遥。”(黄冈市关工委办公室)
网吧义务监督员“三老”的故事
武汉市江夏区关工委直属网吧监督队自2009年建立以来,配合当地文化等执法部门开展义务监督网吧营业市场,劝阻未成年人入内上网。他们不计报酬却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向社会展示出美丽的五老风采。重病想着重任的老姜年近七旬的姜秀春进入直属网吧监督队后,寒来暑往,认真履行义务做好每次巡查。在完成组织安排的巡查网吧之余,还经常帮助临近的老何巡查。队员们夸他是个爱岗敬业的热心人。2017年,肝癌来袭,化疗期间,有人在他常巡查的网吧里遇见过他。病重住院期间,区关工委分管副主任谭先学去探视病情,他仍想着网吧义务监督工作。“我治好病出院还要参加巡查,希望组织上不要马上换人。”在离世前的医院里,他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老谭说出了内心想法。监督想着坚守的老殷从事小学教育一辈子的殷璋奇年过七旬,参加网吧义务监督后崇尚教育为先的理念,坚守法治工作方向,加强宣传执行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武汉市相关暂行办法,同网吧经营业主交心交友,为其守法经营创收支招出主意,抓设备升级改善环境条件,用优质服务吸引网客,培养树立了网吧良好典型,人称网吧市场坚守法治宣传的好卫士。近年,适应网吧监督形势需要,他带头学习掌握智能手机操作方法后,又手把手地带出身边几个老伙伴徒弟,通过信息、公众号、QQ群贴近青少年,加强联系,开展新形势下的网吧监督工作。腿勤连着笔勤的老何76岁不服老的副队长何诗益,大家都说他腿勤连着笔勤。他的活动条件不够好,老伴不仅病多还不能生活自理,每次活动出门前,必须帮老伴准备好午餐,有时还搬救兵要求女儿忙中抽空上门助阵。即使这样有困难,老何从未因此耽误一次义务监督工作,相反,他要比别人更主动更有作为。有一次,监督队要掌握纸坊地区网吧的分布情况,他徒步一星期,走巷串户,冒暑热、排疑问,调查整理出一份网吧线路图。有一年,为挽救网瘾小学生徐俊哲,他9次进徐家同家长沟通,5次到学校找班班主任一起做工作,终于帮徐俊哲戒掉网瘾静心学习,转变为“三好生”升入初中。他只有初小文化,可是为了表达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他常提笔作文,写总结、建议、打油诗、五字经、读后感,几年来共写下35篇之多,部分作品被媒体或关工委采用。例如打油诗“五老不怕冷和热,丢下麻将和扑克,巡查网吧动真格,‘参本’重罚加停业,震动网吧变绿色。” (注:何诗益同志已于2018年元月因突发心梗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