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2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又称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九口堰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主要由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抗大十分校旧址、兵工厂、被服厂、医院、边区建设银行、挺进报社编辑部、报社印刷厂、十三旅部、随南县委等革命旧址组成;较好地保存和展现了以李先念为首的革命先驱在抗日战争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992年11月26日,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建有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原地域民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白兆山根据地,在孙家大湾组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随后参谋处、军需处、医务处、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挺进报》报社、随营军校(后改为抗大十分校)等相继迁入九口堰一带。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仍设立在孙家大湾。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李先念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有抗大十分校。
1983年7月,洛阳公社党委在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建立九口堰陈列馆。
1984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亲笔为九口堰纪念馆书写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的匾额。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包括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抗大十分校,兵工厂,被服厂,医院,边区建设银行,挺进报社编辑部,报社印刷厂,十三旅部,随南县委等革命旧址。
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九口堰孙家大湾,地处白兆山脉中段,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的指挥中枢,共有房屋56间,土木结构,三进两院,左右对称格局。 旧址正中央的三间屋子里是当年五师司令部的会议室,室内挂满了各种图表、照片和说明文字。北侧的机要室内,陈列着五师老首长的24幅题词。南侧是五师的参谋处、军需处。穿过第二层,第三层正中央是五师师长李先念、五师军政委员会副书记陈少敏的办公室,室内仍然是当年的摆设:两张桌子、4把椅子。南厢是陈少敏的卧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她当年身着戎装,面部刚毅凛然的半身照。北侧是李先念当年的卧室,室内陈放着李先念当年使用过的实物:1张式雕花木架床、2张靠背椅和1张小方桌。
李先念(1909—1992年),湖北省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委、第十三军政委,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司令员。建国后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北省军区总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主要著作编为《李先念文选》。
1939年1月,李先念奉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从河南竹沟来到随县均川镇,以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司令的名义与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全权代表石毓灵谈判,取得进入鄂中抗日游击合法地位。同年12月18日,李先念率部进驻九口堰地区。1940年6月20日,与盘踞在随南白兆山地区的安陆地方武装杨弼卿部交战,取得全胜。
1992年11月26日,九口堰革命旧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被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位于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西北距大悟县城21公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重建新四军。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师参谋长,任质斌任师政治部主任。全师共15000余人,辖第十三、十四、十五3个正规旅,第一、二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及区党委警卫团。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师长李先念率领下,克服长期孤悬敌后、面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等困难,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至1945年,创建了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队伍发展到5万余人。旧址共5间,面积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1981年经过修复,当年李先念等首长的办公室和寝室已恢复原状,并在此举办有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斗争史陈列展览。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